1.乐山大佛是谁开凿的

2.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多一点

3.乐山大佛的传说

4.乐山大佛胸前发现一洞,隐藏1200年的秘密被揭,秘密是什么?

乐山大佛是被谁发现的_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其实这个乐山大佛的胸前藏宝洞是到了建国之后修缮的时候工人们无意中发现的,而当地也直至流传着一个藏宝洞的传说,所以让人们一直认为这就是传说中地宫的入口。但后来经过探索发现该洞还被打开过多次,仅仅残留了一些铁器,还有一块石碑,还算是有些价值,后来经过证明,这石碑是宋朝的。

乐山大佛建造历史及原因:在古时候乐山因为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之处,所以在此处水势湍急变化莫测,导致了很多船只沉没,而海通禅师为减小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修建乐山大佛,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由于资金问题以及安史之乱等战乱导致了乐山大佛一度停止修建,前前后后花了90年才最终建成。

藏宝洞传说:在大佛开凿的时候,当时的帝王李隆基非常重视这个工程,甚至调派了御林军来的施工现场,还在下方修建的地宫,内室,把很多佛教秘宝藏在了其中。而这个说法其实大都是民间传说,而且还有一些官方文献也是隐约有所提及此事。

近代探索发现:根据在建国之后负责修缮乐山大佛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在当时修缮发现乐山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时。工人们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后来被毁。

疑团:据说当年还有相关研究人员对乐山大佛进行了探测,但是却没有对外公布结果,所以人们对藏宝洞一说又开始相信起来。

乐山大佛是谁开凿的

乐山大佛的由来和历史: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2020年2月,景区宣布对医务人员免门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

名称考义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

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谜。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多一点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上,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他当时结茅于凌云山上,他见三江(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江水汇聚山下,惊涛裂岸,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于是他发宏誓愿,逢岩开凿弥勒大佛,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从此,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於公元713年开始动工,经三代工匠精心雕刻,至公元803年历时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比例匀称,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一尊巨型睡佛,且乐山大佛端坐于睡佛的心胸中,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

乐山大佛的传说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乐山大佛是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乐山大佛胸前发现一洞,隐藏1200年的秘密被揭,秘密是什么?

乐山大佛的来历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青衣江、大渡河于凌云山下汇集为岷江,相传当年水灾频繁,为害甚烈。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民众而发起募集人力物力修凿大佛,至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耗资数以亿贯,距今已有1200多年。大佛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气势雄伟。大佛取弥勒造像,体态端庄,比例匀称,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附: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乐山大佛的胸前曾发现一个暗洞,这个暗洞揭开了隐藏1200年的秘密,这个秘密关乎到乐山大佛的修建故事。

乐山大佛重修,惊现隐藏1200年的秘密

乐山大佛又被称为凌云大佛,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为弥勒佛,通高有71米,当你从下往上看时会惊叹古人的巧夺天工。

乐山大佛两脚踏在江上,双手扶着膝盖,整体的体态十分匀称。乐山大佛的坐姿十分严肃,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让人心存敬畏之意。

乐山大佛的佛头与山平行,大佛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16米左右的护法天王石刻。乐山大佛头顶有1051个螺髻,这些螺髻都是打磨好镶嵌到佛头上的

根据史料记载大佛上曾经还有七层楼阁,被称为“大佛阁”或“大像阁”,但因为改朝换代被多次损坏,虽然曾被重修补过,不过最后这个楼阁还是没有保存下来。

乐山大佛经历了1200年的侵蚀,身体早已出现破裂或损害。直到1962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修补大佛的工作,在修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大佛心脏处发现了一个暗洞。

这个暗洞是人为凿开的,暗洞周围有明显的建造痕迹。工作人员担心茫然撬开石壁门会破坏里面的物品,于是找来了考古专家。

起初大家以为这个暗洞会藏着什么财宝或有价值的书籍类物品,但打开后发现里面并无价值连城的宝贝,只有一块石碑和一堆废铁,专家推测可能是留给当时工作人员临时休息的地方。

乐山大佛暗洞中石碑的秘密

在乐山大佛暗洞中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石碑为我们揭开了乐山大佛修建的故事,不过很可惜在1966年时这块石碑被人毁坏了。

乐山大佛是由一名云游老和尚海通提议建造,当时他正在此处修行,由于此地一到汛期湍急的河水就十分凶险,导致很多百姓因此殒命。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并不高,对于这种现象无法解释,海通大师觉得一定是大河里有“妖怪”作祟,他就打算修建一座石像镇住河里的“妖怪”。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元年,完工于唐代贞元十九年,足足经历了九十年。修建的乐山大佛前后停工了三次,足足跨越了三代人的努力。

当时工程水平并不高,大佛是人们用铁镐、篓筐,一点一点开凿出来的。海通大师和百姓修建大佛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慢慢地有更多人接力到大佛修建中。

这座大佛见证了1200年的历史,大佛心脏暗洞里的石碑记载了,曾经乐山大佛上面确实建有木阁保护,以免风吹日晒造成侵蚀。

后来因改朝换代遭遇了破损,古人将这些记录刻在了石碑上,不过很可惜因为时代的变迁木阁没有保存下来,不过根据石像旁留有的木桩能证明石碑上的记录是真实的。

结语

乐山大佛胸前有一个暗洞,里面藏着的废铁和石碑揭开了隐藏1200年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确认了乐山大佛曾经被木阁楼保护着,可想而知当时的大佛有多宏伟。